美感不是見仁見智是普世價值
說過很多次了
幾年前有次從歐洲搭機要從曼谷轉回臺灣
鄰座是一位帶著小孩的泰國媽媽
因為航程很長我們就斷斷續續聊天
(我的英文程度無法持續高談闊論)
她先生是她在歐洲念書時認識的德國人
放假帶小孩回老家
在飛機上和小孩寫寫畫畫
她看我也在寫明信片給朋友
便讚嘆我寫的字好美(羞)
我雖然知道她應該是在稱讚字本身
但還是一邊竊喜一邊假惺惺的問她看得懂中文?
她說看不懂啊但是很喜歡文字的線條
看不懂也像在欣賞畫
但我覺得她看到臺灣的年度漢字活動
再怎麼勉強應該也都很難把讚嘆說出口
自從幾年前臺灣某報系也開始模仿日本舉辦年度代表字的票選活動
殘酷的比較就年年上演
整個活動從發表場地到書寫過程
忠實呈現了兩地文化底蘊的差距
短短幾年內選出同樣的「金」字
世界遺產清水寺的住持還能表現出不同的書法趣味
常看到有人評論日本人的文化是「有禮無體」
(想了解這樣的評論有多失禮的請拜讀蔡亦竹老師《表裏日本》)
臺灣人如此不在意繁文縟節的形式
絕對是無禮到了極點了吧
但連最表面的形式都不重視
還有什麼可驕傲示人的呢?
以前讀建築系時要寫工程字
曾有同學說未來是電腦的時代
字寫得好看又不能當飯吃
說得真好日常生活中的確很多東西都不能吃
其實吃__也是會飽的
然而這是一種你活在什麼樣品質的環境的細微表現
臺灣在戰前曾經並不是這種水平的文化品質
中華文化復興基地加油好嗎?
不然其實不要辦這活動也沒關係啦QQ
至於不時會有跑出來說「去中國化有種不要用中文啊」的朋友
夜深了
早點睡吧